行業資訊
紅木家具前途渺茫 或可消失
“達芬奇”的這種營銷模式,遭到了全社會的質疑,這實際上是一種企業道德、企業文化的缺失的表現。“達芬奇”事件已經塵埃落定,打著“洋名牌”旗號的冒牌貨已經悄然退出了市場,實木家具行業遭到不小打擊的同時,紅木家具行業同樣也感到了不小的壓力,依靠高投入的廣告,創造一個高檔的品牌,繼而引發高消費。
實際上,在此之前,紅木家具業就遭遇過一輪寒潮。大易紅坊紅木館執行總經理李波告訴記者:“我們這家店去年11月份開業,截止到12月底,平均每天的客流量在60人左右,這在一個紅木家具店來說已經是相當不錯了,銷售人員也由5個增加到了8個,客人比較集中的時間,我自己都得出來做銷售,加上臨時聘請的工作人員,最多的時候能達到三四十個人。而今年春節過后,生意就日漸清淡,到3月份,我去一個紅木店考察,整個樓層就3個顧客,直到5月份,價格逐步上揚,客流量才有所增加,意向顧客和購買顧客也增多了。‘達芬奇事件’一出,紅木家具雖未受到大的影響,但也不得不未雨綢繆。”
紅木處處能造假
紅木講究的是真材實料,材、藝、器、韻是紅木家具的要訣,李波告訴記者:“其中的材我們放到第一位,因為紅木是稀缺樹種,也讓一些商家有了在材料上打主意的空間。”
在紅木家具制作過程中,同樣可以偷工減料,李波指著記者身邊的一套價值20萬元的家具告訴記者:“你仔細看這套家具的案子,按照工藝應該在邊上刻線,這條線如果不做,能省掉不少的人工,而且可以防止邊材的浪費,不懂行的人當然看不出其中的貓膩,但明眼人能看出這個氣韻的差別。”
據了解,紅木家具的造假一般就是三種手段,一是拼小料,也就是把邊材拼接起來,做一些小抽屜什么的,這樣做出的家具雖然是紅木的料,但其實已經是一種造假。如在酸枝木家具上,目前通用的標準是允許添加10%的邊材,超過10%就是造假。
第二種手段就是以紅木之外的材料代替紅木。現在國際上通常指的紅木有33種材料,比如非洲的一種樹木和老撾紅酸枝的顏色、花紋都比較類似,如果用這種材料替代老撾紅酸枝,價格能差5到20倍。
第三種手段最惡劣,就是攙假。比如外層用5毫米的紅木表皮,中間澆注水泥,這樣做出來的家具,外行很難分辨。
李波給記者講了一個例子:去年11月份,他的一個朋友花50萬買了一套酸枝家具,包括沙發、書桌和條案,廠家告訴他是緬甸黃花梨。他去了一看,實際上是巴黎黃檀,光這材料等級就差遠了。
可能消失的行業
“達芬奇”造假風波對家具市場的打擊將會產生何種效應,目前尚未可知,但相比于這個挑戰,紅木家具行業內本身卻有一個更大的危機,甚至有可能讓這個行業消失。
這個危機就是來自于紅木材料本身的特性。紅木生長極其緩慢,比如小葉紫檀,需要生長500年直徑才能達到15厘米,而且“十檀九空”,這直接導致了其材料的稀缺性。小葉紫檀我國一年的進口量只有5000噸,目前的價格是每噸80萬到160萬元。
我國紅木家具的大部分原材料都依靠進口,這也是從明清就開始的。明朝時,僅次于小葉紫檀的關稅的就是紫榆,也就是老撾紅酸枝,而現在的紅木除了國內的海南黃花梨外,大部分都是來自非洲和東南亞,通過一些商家轉手貿易。
而坊間所說的游資炒作正是來自這個轉手貿易環節貿易商大量囤積紅木材料,引發價格暴漲,從中牟利。李波舉例說,去年大易紅坊拿到的紅木大料價格是11萬元一噸,而今年則漲到了30萬元,如果去年能大量囤積,今年將能賺個翻倍的利潤。
囤積加劇了紅木的材料稀缺,進而助推價格持續飆升,形成惡性循環這已經成為紅木家具制造業面臨的最大危機。李波介紹說:“拿海南黃花梨來說,這是唯一一種生長在中國的紅木,現在已經基本絕跡了。現在新培育的樹苗,最早也得在500年后才能做家具,也就是說你的孫子的孫子,或者能用上這些海南黃花梨做的家具。”
(好展會網 紅木家具專題 )